「綠川」與「旱溪」是圍繞興大校園之兩大主要河川,帶來生態物種多樣性,歷經水利工程改善,河川水文化早已深入校園與社區環境。「綠旱興兩河流域河川守護實驗室」自2022年起大力推動分齡分眾民眾參與USR活動,從興大師生、社區居民、學齡兒童,到公益團體與特殊學校帶領視障與聽障民眾進入校園,認識綠川與旱溪之歷史、生態、人文,突破感官限制,致力達到社會共融目標。
本子計畫由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趙欣怡助理教授主持,搭配水土保持學系宋國彰教授導覽活動,共同規劃綠川與旱溪導覽路徑及生態內容。為視障者設計製作一系列可觸摸生態點字雙視教材,包含:導覽地圖、動物、植物、水利工法等相關水域知識內容。為聽障者安排即時聽打與手語翻譯生態導覽服務,並製作可永續推廣之手語導覽影片。
「川流五感‧社會共融」計畫兩年內陸續邀請展翼天使協力車隊、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、國立臺中啟聰學校、臺中山海屯聲暉協進會共同參與,辦理五感生態導覽體驗活動,從整合視覺、嗅覺、聽覺、嗅覺,甚至味覺感知出發,讓視障者與聽障者有機會沿著校園河岸綠川漫步,參與旱溪康橋水域輕艇體驗,並以綠川與旱溪之原生植物進行氰版(藍曬)顯影工作坊,讓河川水資源與水文化能擴及包容所有民眾。
本學年,兩河流域進入校園課程,由計畫總主持人、法政學院李長晏院長開設「地方治理專題」,邀請「綠旱興兩河流域河川守護實驗室」團隊分別規劃人文調查、生態防洪、設計思考、親子走讀等課程主題。其中,「川流五感與社會共融」主題,由趙欣怡老師規劃多感官生態資源設計,指導跨領域背景研究生從視覺到觸覺轉譯設計實作中,學習如何將圖像資訊發展成觸摸與聆聽教材資源,成為社會共融之媒介。
另有文學院趙欣怡老師開設「數位攝影」讓跨領域學生參與聽障者USR活動後,更進一步針對綠川、旱溪進行歷史人文與生態環境田野調查,透過學習專業攝影技巧,結合開放資料庫平台,進行國家文化記憶庫之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,規劃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河川生態與人文走讀研究策展成果,值得永續作為線上推廣資源。藉此讓社會包容種子從課程與河川開始萌芽,進而擴散至社區及多元族群,真正落實大學社會責任與目標。
1. 漫遊綠川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1001
2. 綠川奏鳴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1011
3. 綠川不息,緣川而行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863
4. 「旱」小鷺遊溪-鷺村橋到日新橋的整治現狀與生態環境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985
5. 旱溪愛情故事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862
6. 昔日新盛橋,今日中山綠橋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1056
7. 綠川走讀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1025
8. 綠柳川吊腳樓的時空對話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998
9. 綠川同心花園之今昔變化與影響 https://curation.culture.tw/curation/public?id=1002